曹颙想了想,母亲说得也在理。
马上就要出孝,他需要料理的事情也多,在庄子上信息闭塞,稍有不便。
三曰后,曹家一行人,离开温泉庄子回城。
郑燮穿着厚厚的棉衣,骑在马上,看着这眼前雪景,低吟道:“晨起开门雪满山,雪晴云淡曰光寒。檐流未滴梅花冻,一种清孤不等闲。”
诗作洒脱,到底是红尘中人,未能免俗。
他是曹府西席,自然晓得曹家诸人提前回城的缘故,是曹家四爷外放为学政。
他就是参加完县试、府试、院试的秀才,自然也见识过学政大人的威风。
想着曹项比自己小十来岁,却是这般春风得意,就是平素豁达的郑燮,心里也有些发酸。
中进士,入翰林,读书人最大的荣耀,莫过于此。
曹颙骑马与郑燮并行,哪里晓得他犯了读书人的酸劲儿,听他随口吟哦,真是佩服不已。
而且这诗作听起来,通俗上口,细细品味,又自有风骨,不负才子之名。
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上,是不是给郑燮再添两个书童,往后这真迹字画,也多多益善地收集起来,传到后世,都是银子……郑燮还不知,自己这位看着儒雅的“小师叔”正满心铜臭地算计自己的真迹,还在想曹寅生前在江南也有才名,不知道自己这位“小师叔”若是下场,情形会如何。
因为道理上积雪,马车慢行,回到城里,已经是下晌。
兆佳氏得了消息,当即就带了几个丫鬟婆子,来寻李氏“诉苦”。
虽说外放为官,不禁止带女眷,但是曹项并没有带妻妾前往的意思。
这学政官清贵是清贵,但是也劳累,到时候要在省内每个府县都要走到。带着家属,也不过是留在省府,夫妻小别。
因这个缘故,曹项就不想带家眷赴任了。毕竟妻妾都年轻,儿子又小,跟着千里奔波,实是舍不得。
兆佳氏心里,却不放心曹项不带人下去。
原因无他,京城里谁家不知道,外放虽辛苦,却是油水比京城丰厚得多。
学政官的品级不高,但是提督一省学政,这银子主动送上门的还能少了。
兆佳氏存了私心,长子在西北,幼子还没出仕,只有庶子得了外放的缺。
若是不使妥当的人跟着,捞银子存做私房不交到公中,岂不是叫人白高兴一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